第(3/3)页 也正因如此,他一路行来,看到各处征兵点前,报名参加光复军的福建本地青年竟异常踊跃。 这不仅仅是《光复新报》宣传的感召,更是这套新制度给普通百姓带来了切身的、看得见的利益与希望,让他们愿意为之而战。 “石达开啊,石达开,你难道是汉高祖明太祖式的人物吗?” 沈葆桢心中五味杂陈。 这些举措,都不是简单的“争民心”,而是在培养新的统治基础! 对比湖南左宗棠依靠“士绅”改革,光复军则更像是依靠平民阶层进行了一场不流血的基层革命。 前者是旧框架内的修补,后者则是彻底的颠覆。 孰优孰劣,沈葆桢一时难以断言,但光复军展现出的这种强大的基层组织动员能力和深入底层的控制力,让他感到心惊,也隐隐看到了一种全新的可能性。 几天后,骡车抵达建宁府城。 眼前的景象再次出乎沈葆桢的预料。 城门守卫森严却井然有序,并无扰民之举。 城内街道整洁,商铺林立,人流如织,叫卖声此起彼伏,竟比他在广信时见过的许多府城都要繁华热闹几分!光复军治下,商业非但没有凋敝,反而愈发繁荣? 他想起湖南靠“厘金”聚财,莫非光复军也有类似举措,且管理得更有效? 他没有立刻前往统帅府递上名帖求见石达开。 而是在城内寻了一间干净的客栈住下,向店家要来了纸笔。 他需要将这一路的观察、思考,与自己所熟知的明清税收制度、地方治理变迁,做一个系统的梳理和对比。 坐在窗前的书案旁,沈葆桢凝神静思,然后缓缓磨墨。 他深知,空手而去,无非是仰人鼻息。 若要获得重视,必须展现出自己的价值。 石达开广西出身,虽雄才大略,见识超群,但对于这延续数百年的帝国地方治理痼疾,尤其是税收体系的精微复杂之处,未必有他这般浸淫官场多年的全局视角和切身实践经验。 这份融合了他的见闻、思考与对策的《地方税制沿革与光复区治理刍议》,便是他沈葆桢的晋身之阶,也是他准备献给石达开的第一份见面礼。 笔尖蘸饱浓墨,落在洁白的纸笺上,一行沉稳有力的楷书缓缓呈现…… 第(3/3)页